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十一集,邀您欣赏由画家周思聪和卢沉创作的《矿工图》组画。节目于2023年3月21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首播,科教频道(CCTV-10)次日18:45档重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回顾历史 成就经典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矿工图》组画,表现了日本侵华时期中国矿工受难者苦痛的经历和悲惨的生存状态,被誉为以笔墨为血泪绘成的以个人之心直面人类灾难困苦的绘画史诗。
画作大胆变革传统水墨艺术语言,干墨皴擦,线条涩重。画家一改写实造型,代之以夸张的线条、变形的塑造,通过蒙太奇式的拼贴手法揉碎时空和情节,将重如千钧的压迫感与排山倒海的苦难浓缩成一曲哀歌。
塑造矿工 寄托深情
矿工,这个曾与苦难缀连的身份一直深深吸引着卢沉和周思聪夫妇。早在1966年,卢沉就提出以旧社会矿工史为主线画一组画。周思聪希望以崇高悲壮的美点燃内心的火,透过血水、汗水和泪水唤起人类最深切的同情。
1980年,卢沉与周思聪前往吉林辽源煤矿写生。他们为当地的老矿工画像,听矿工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历史——九一八事变后,吉林辽源煤矿沦陷,日寇推行“以人换煤”政策,实施经济侵略。14年间,侵略者带走了1581万吨煤炭,留下了6座万人坑。
从辽源煤矿回京后,塑造矿工这个盘桓在夫妻心中多年的念头终于具体起来,他们计划以九幅水墨组画“表现中国人民苦难历程”,名为《矿工图》。
变革水墨 铭刻历史
当周思聪与卢沉着手将炭笔速写转化成水墨习作时,创作却并不顺利,写实主义的绘画技巧难以转述旧社会矿工苦难之万一。手中的笔与心头的痛反复较量,两人隐约感觉到,需要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来宣泄痛楚。
突破源自于一次特殊的访问。1980年6月,周思聪前往日本交流,再次见到了日本画家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在这部作品中,痛苦的呻吟、废墟的荒寂、变形的人物形体结构打破常规,只为传递受难者异乎寻常的痛苦。
两人开始大胆变革,大量运用变形与夸张的手法,并在同一画面上超越时空界限,以多中心构图表述不同场景、不同时刻的情景。在《矿工图》组画完成第一幅《同胞、汉奸和狗》后,卢沉因病退出创作,创作的重担全部压在周思聪身上。她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身体继续完成了三幅作品——《王道乐土》《人间地狱》《遗孤》。
无数人的血与泪磋磨着画家柔软的心灵,每一笔都像是走在刀尖上。1983年,44岁的周思聪终究无法再消化如山般沉重的苦难,不得不选择辍笔,原定的九幅《矿工图》仅有四幅面世。
用画笔直指痛苦,在苦难中升华出震撼人心的悲剧之美。让我们再次凝视《矿工图》组画,在惊心动魄的水墨变革中,反思民族命运,直面战争悲剧,感悟饱受压迫却从不曾屈服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