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第一集 《寻找<中国>》导演手记

发布时间: 2019-03-15来源:浏览次数:作者:刘维夫


  我们第一次和老高见面的时候,他的中文水平之高让人震惊。作为一名记者,他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当我们说出希望在四十多年之后重新去寻找《中国》中出现的面孔时,他非常感兴趣 ,这也是《寻找<中国>》能够成行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一个具有观察力的人担任“发现者”的角色,因此老高确实成为了我们的不二之选。

  在拍摄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如何在长达近4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找到合适的人物。因为在《中国》中,仅有一人被提到姓名——林县大菜园村的马雍喜,其余的人都仅仅是出现了面孔,因此“找人”成为了拍摄的第一大问题。

  在林州市(片中的林县)拍摄期间,我们首先找到了大菜园村,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城中村,村中的老房子正在被逐渐拆除,一条马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马雍喜的家就在村南头,这个院子是老爷子1984年盖起来的,曾经在片中出现的土房子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这是整个大菜园村80年代以来建设新农村的结果。马雍喜老爷子80多岁,身体看上去虽不硬朗,但精神矍铄。从马雍喜老人口中我们得知,他曾经是修建红旗渠的一员,只是中途被任命为大菜园村委主任,他和他的副手——马东升一起出现在了《中国》中,这也是我们找到的第二个出现在片中的角色。马雍喜一家如今过的非常幸福,对于曾经拍摄过的故事也记得比较清楚,虽然他地道的河南话给老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所以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尽量充当了翻译的角色。让两人的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第一次遇到马东升的时候,他正在小区楼下和自己的牌友一起打麻将。虽然老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却出奇的好,说话也中气十足,他见到了老高后非常激动,听说他也是从意大利来的后更是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的新家,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与老高聊天。虽然老高的中文并不差,但是面对马老的滔滔不绝,老高依旧是面露难色。马东升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他和安东尼奥尼之间的故事,还说安东尼奥尼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当说到安东尼奥尼夫人时,他对这位当时只有19岁的小姑娘印象更为深刻,说她带着白色遮阳帽,手指甲脚指甲都涂了红色,这让当时的林县人们非常惊讶。另外就是安东尼奥尼总是喜欢拍摄“不好的东西”,虽然马东升马雍喜两位经常提醒他要注意拍摄内容,但是安东尼奥尼只是一心一意地忙着拍摄,并没有太在乎这两位的建议。

  结束了大菜园村的拍摄后,我们去了红旗渠,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虽然依旧发挥着灌溉的功能,但是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这里更像是一个专门开辟的旅游点。老高在这里与游客们聊天,他希望知道这里四十年来有什么变化,而游客也非常好奇这个说着一口中文的意大利人为什么要来到红旗渠。他们给老高解释红旗渠的建设原因,而老高也想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记得《中国》这部纪录片。虽然这里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看过《中国》,但是老高却在和一位摊主聊天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并且这位摊主还热心地推荐老高去附近的任村镇找找,因为安东尼奥尼在那里停留拍摄过。

  任村镇是红旗渠边上的一座小村庄,时间仿佛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这里的街道、建筑,很多都如同《中国》里的一样,为了验证这里是否真的是安东尼奥尼拍摄过的地方,我们和老高一起在村中寻找那座标志性的城门。城门就在村西口,简直和片子里一模一样,就连城门上的裂缝都相差无二,这里就是安东尼奥尼来过的地方,我们一行人仿佛在这时与安东尼奥尼进行着一场跨域时空的对话——四十多年前,就是在这条街上,一个突然闯入的外国人引起了村民的围观,他拿着摄影机走在街上,拍摄那些围观他的人群。今天的老高显然没有了这样“隆重”的待遇,他只能靠自己并不十分流利的中文在村中寻找和这部片子有关的蛛丝马迹。本以为这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毕竟当年的拍摄引发了大量人围观,并且其中不乏一些孩子,可当我们真正开始寻找《中国》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座村里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几乎没有。

  这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本以为可以拍摄到大量的素材,结果在这里我们只能拍摄老高和孩子们聊天,或者在村里漫无目的地闲逛。然而当老高走近一家农户家时,拍摄的情况急转直下。这两位村民似乎知道安东尼奥尼在任村的故事,但是却拒绝了我们的采访。但是当我们放下摄像机,那位老爷子却又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他甚至以为老高是安东尼奥尼的孩子。解释了一番后,我们知道,这位老爷子只是害怕村民说他的闲话,以为他经过采访后收了好处。出于对老人个人意愿的尊重,因此这位老人的画面我们也就没有放在正片里。

  林州市的拍摄就是这样,在这之后我们去了南京,南京是《中国》第二集的第三站,然而在实际路线中,我们发现按照正常的流程,应该从林县拍摄完成之后才能到苏州,难道安东尼奥尼是先去的上海?这些小事暂且不深究, 在《中国》中一共有20分钟的南京镜头,其中有8分钟记录了当时的南京五老村地区(五老村幼儿园、五老村小学),但是片中五老村小学的镜头不多,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直接去五老村幼儿园。

  我们拍摄幼儿园的那天正好赶上他们的开园仪式,老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国旗下讲话以及园长的致辞(同样是我帮忙翻译的)。而后在园长的带领下参观了现在的幼儿园,接着我们一起去采访了曾经在拍摄现场的一位退休老师。张凤英老师今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当时的情况记忆不是非常深刻比较尴尬的就是老太太似乎对安东尼奥尼拍摄厕所的事情印象深刻,翻来覆去一直在说“他就一直盯着我们的马桶拍”,更加细节的情节似乎已经不再记得。因此在南京的寻找似乎是不太顺利,让老高也一头雾水。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当时在幼儿园的拍摄并不顺利,在安东尼奥尼停留的两天里,第一天园方尽力配合了安东尼奥尼的拍摄,但是当他们发现安东尼奥尼喜欢拍摄“不好的东西”时,就不再搭理他,并且根据张老师的说法,安东尼奥尼来的时候非常没有礼貌,来去也没有给陪同人员打招呼,所以第二天当摄制组再来拍摄幼儿园的时候,园方就不再陪同安东尼奥尼拍摄。

  当然,当今时今日再提起同样的问题时,张凤英老师却收敛了严厉,露出了和善的笑容,就像纪录片里呈现的,她干脆利落地说:“现在嘛,随便拍!”这样出自心底的自信,大概就是来自四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吧。

  接下去我们坐高铁到达了苏州,这是一座让安东尼奥尼非常喜爱的城市,在《中国》的解说词里,这里被描述成“如威尼斯一般的城市”——我们完全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其实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无所谓破旧和落后,他看到的是清澈的河流、平静的生活,感受到的是浪漫的气息。在这里,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重点放在了一家餐馆,这也成为了我们寻找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在干活之前必须要先填饱肚子,于是在同事小煜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一家面馆,带着老高,连吃带拍摄了一些空镜。

但是如何找到片中出现的人物呢?感谢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让我们通过搜索“苏州+安东尼奥尼+复兴回民面店”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一位名叫欧阳娟娟的阿姨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于是我们找到了欧阳阿姨所在的小区,通过社区居委会找到了这位欧阳娟娟。

  欧阳阿姨和自己的先生住在苏州一片普通的居民区中,乍看之下似乎是普普通通的一户人家,但是当我们提及安东尼奥尼和《中国》的时候,欧阳阿姨一下兴奋了起来,赶忙拉着还在四下观望的老高坐下开始聊关于安东尼奥尼的事情。和欧阳阿姨的采访可以说是一次挑战,不仅对于老高,对于我也是一样。因为欧阳阿姨虽然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但是因为她的故事非常有趣,因此说起来就几乎停不下来,有几次我已经明显感到老高双眼开始迷茫,所以不得不接连打断她来给老高解释她的故事。很明显,老高对于这位清楚记得当时情况的欧阳娟娟也非常感兴趣,以至于后来老高开始直接用英语提问,我这边翻译给欧阳老师之后再把她的回答翻译回英语,就这样一来二去,一上午过去了,这时欧阳老师的先生,已经开始下厨为我们下馄饨。虽然再三推辞,但欧阳老师两口子的盛情难却,于是我们就留下与欧阳一家一起吃饭。到了下午,我们再次拜访了欧阳老师家,请她带着我们去找1972年片中拍摄过的复兴回民面店——她曾经是这家面店的店主任。

  面店早就随着苏州市的发展没了踪影,现在的面店原址上面已经盖起了商业综合体,原本破败的老街也成为苏州有名的石路步行街。在路上,欧阳老师还说自己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对于对于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事业热情依旧,虽然常年的职业生涯让她如今已经很少下厨,但是她在退休后带出的徒弟们多数依旧在餐饮行业努力奋斗,欧阳老师也经常去徒弟们的餐馆,和他们一起交流心得。

  当天晚上,我们去了苏州新区的金鸡湖,和老城区遍布的中心区不同,这里更为现代化,我们正好也赶上了金鸡湖的音乐喷泉重新开始表演,所以老高和我们一起观看了这场“Water Show”。

  在苏州的寻访一切顺利,欧阳老师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这样,我们对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探寻就结束了,老高也在和欧阳老师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这些都会在片子里呈现。

  最后一站,我们选择了深圳,这座改革开放最初的试验田。当然,选择这里不仅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四十多年来变化最大的城市,还因为在1972年安东尼奥尼拍摄的时候,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的。在当时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到达北京,当时安东尼奥尼一行人不得不从罗马坐飞机到巴黎,然后从巴黎飞到香港,再从香港坐火车到达广州,然后再到北京。如今,同样带着对这里的好奇,老高开始了在这里的探寻。在看过大疆创新的无人机后,我们来到了福田区的水围村,在这里,你可以隐约感到一种香港深水涉的味道。老高询问了几位在这里的居民,发现其中除了从北方赶来工作的人之外,还有不少从香港过来的居民。大概也是因为香港的房价太高,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来到这里居住生活。我们还遇到了一位从河南来的老大哥,他在这里买杂货,老高从他那里买了一盒蟑螂药,“我觉得很有意思”,老高告诉我们,而那位河南大哥哈哈大笑起来,这种乐观的精神,大概也就是外面宣传的“深圳精神”的延续吧。

  1972年的夏天,当安东尼奥尼带着拍摄完成的大量素材返回罗马时,他的内心想必也十分激动——他将先于他的法国同行伊文思一步制作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为了展现安东尼奥尼本人对中国的理解,这部片子被命名为《中国》。

  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了一场“安东尼奥尼回顾展”,《中国》赫然出现在片单中,这也是时隔三十多年之后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的首次公映。

  老高告诉我们:在意大利,如果有人想要研究关于中国的事情,《中国》是他们永远绕不开的一部纪录片。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也有不止一人认为,这部片子如此珍贵,因为它是为数不多即完成了西方人的“中国幻象”,又同时真实记录了1972年中国的影像。在中国停留期间,安东尼奥尼摄制组一共拍摄了超过三万米的胶片素材,而最终成片仅仅使用了其中的一万米,也就是说,还有两万米1972年的中国影像静静躺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的资料库里,这一次,我们也有幸得到在“罗马之家”放映本集《寻找<中国>》,希望我们的真诚,能释放更多友谊的讯号,更加拉近中意之间绵长几个世纪的情谊。

相关新闻

京ICP备15005008号-1

版权所有: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