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蒙委员:记录中国故事、记录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18-03-08来源:转载自中国政协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浏览次数:作者:

正文内容 /中国政协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刊次记者 /王瑛

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jru3OEJ3H5VVP_ZtKurTzg






                                                             “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又将成为历史。”


                                                                由纪录片从业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夏蒙是第一位,他如此描述纪录片。




夏蒙认为,纪录片可以称作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带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礼物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蓝色星球2》。


一张小小的光盘,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一个国家来说,纪录片所能达到的高席与深度,代表国家的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能力所达到的高度。


“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夏蒙说,老一代观众对当年热播的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邓小平》《让历史告诉未来》有深刻的记忆。年轻一代的观众也对《东方主战场》《筑梦路上》《我在故宫修文物》《超级工程》《五大道》《航拍中国》等纪录片津津乐道。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曾创下中央电视台2016年最高收视率,为什么这样一部讲述中国革命史的文献纪录片,收视率能远超一般电视剧和一些娱乐节目呢?


“这部作品以纪录片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革命史娓娓道来,让历史有了人性的光辉与人情的温暖,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耳目一新。”


同样,真实记录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也得到世界的关注。


夏蒙介绍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已经热销到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海内外观众喜欢这部纪录片呢?因为《超级工程》用专业的纪录片语言,讲述了“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珍视前辈影视工作者留下的历史影像。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导演就开始用摄影机记录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影像。


比如,从延安电影团一路走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纪录片事业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历史影像。这些历史影像,对于正确评价新中国历史,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道路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央新影集团一直是亏损严重的企业,而对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影像进行保管、整理和利用,显然不是这样一个企业所能够承担的。


“中央新影集团保存的历史影像资料是国家记忆,应该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历史影像的保管利用,应参照中央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建立事业编制的专门机构,进行科研与数字化管理。妥善保管,积极利用。”夏蒙认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看到最多的历史影像,都出自美国。


“美国将记录战争进程当作国家行为,有计划地拍摄记录了大量战争画面,战后又将这些历史影像免费向全世界开放,以至许多年轻人认为反西斯战争胜利全靠美国。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历史观,但我们确实也应该反思如何对历史影像进行保管和利用。”夏蒙认为。


2018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年纪念;2019年,我国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2021年,我国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这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所代表的伟大历程,留下了大量历史文献与历史影像,但许多历史影像至今没有被公开甚至没有被整理出来。已经整理出的影像资料价格昂贵,不仅不能被很好利用,另一方面反而助长了盗版侵权行为。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将那些真实展现中国人民伟大奋斗历程的珍贵历史影像,经过整理后免费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形象的历史,生动的广告,有力的宣传。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依然能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夏蒙说。





中国已经是纪录片生产大国,却不是纪录片的生产强国。


夏蒙介绍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纪录片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纪录片制作的规模和数量来说,已经是纪录片生产大国。2017年,各级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时长6万多小时,产量约2万小时,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但我国并非纪录片强国,优秀纪录片数量还很少。特别在自然类纪录片和科学类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上是个短板,像《蓝色星球》、《地球脉动》这样的纪录片,我国现在还做不出来,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纪录片产业,让纪录片为国家形象战略服务。


夏蒙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纪录片又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国家记录”和“国家记忆”。


“当中国以大国姿态走向世界中央的时候,当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从蓝图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应该同步开启具有国家档案意义的记录工程。用纪录片为祖国留下前行的足迹;用纪录片为共和国绘出清晰的年轮。”夏蒙说。





许多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漫长的周期,时间的重量不可能靠市场行为来支撑。有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科学类纪录片不一定有好的市场预期,却有着重要教育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建立有效的机制和相应的扶助基金,为这种‘国家记录’提供必要的资助。”夏蒙建议。


从纪录片生产大国,迈向纪录片生产强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更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更进一步的创新驱动。


“从纪录片生产大国到纪录片生产强国,需要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质的纪录片品牌,创作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需要设立雄厚的纪录片基金对纪录片产业进行长期投入与资助。”夏蒙认为。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纪录片产业,人才是关键因素。


我国有全世界最多的传媒院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能够制作纪录片的优秀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不可否认,我们的传媒院校在学科建设、科研体系、教学方法上,还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必须解决。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纪录片产业,我们需要纪录片制作的‘国家队’,也需要社会力量和更多纪录片工作者个人的参与。”





夏蒙认为,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创作过许多里程碑式的纪录片作品。近年来地方电视台和社会力量制作纪录片的热情持续升温,纪录片制作数量和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投入使纪录片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精彩纷呈。


同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视机前的观众会进一步流失,但人们对新纪录片的需求却会有增无减。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络观看纪录片,一部优秀纪录片有时会在网络上引起长期关注和持续点击。


变化的不仅仅是传播媒介,纪录片观众主体近年来也发生了可喜变化——喜欢纪录片的青年观众越来越多,在众多青年人喜欢的视频网站上,纪录片有越来越高的点击率。中国纪录片,正以其真实的力量、纪实的风格、精良的制作、朴素的故事,征服了越来越多海内外的观众。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纪录片产业,让那些优秀的纪录片助力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的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是新时代对中国纪录片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做强纪录片产业,让世界分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精神,也是新时代纪录片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用纪录片来记录中国故事,记录新时代,夏蒙充满自信。











纪录片|宣传片|新媒体





相关新闻

京ICP备15005008号-1

版权所有: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